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人和发扬者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政治、伦理及教育三大焦点。这些观点在《孟子》中皆有集中体现,孟子和孔子一样,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,对宇宙观不想多究,而致力于国情、国民世界观的剖析。
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,并以仁德作为孟子王道的核心。孟子仁德又以民本思想为中l心,民本的宗旨为“民责君轻”。足见孟子的王道思想相当具有时代的进步性。
孔于思想体系的核l心同样是仁,并且是以仁礼并列为轴l心,孟子则以仁义并列为主体。
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子政治思想的特征,即道德政治,其实质即为强调王道为仁政德治,即孔子所说的“为政以德”。
在阅读时要重点注意以下两点:
一、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
这正是《孟子》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游说诸侯,进行政治活动,宣传自己行王道、施仁政的政治主张,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。孟子长于雄辩,在论辩中常用比喻,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,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。孟子常用一个个简单的比喻,表现出自己明确而深刻的思想主张。
二、气势浩然的文风
气势浩然是《孟子》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。这种风格,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,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,是《孟子》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。同时,《孟子》大量使用排比、叠句等修辞手法,来加强文章的气势,使文章气势磅礴,读来给人一种波澜壮阔之感。
作者简介
孟子(前372~前289年),名轲,战国时期邹(今山东邹县)人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,和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著有《孟子》一书。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,学成以后,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,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,到过梁(魏)国、齐国、宋国、鲁国。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,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,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,最后退居讲学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有“亚圣”之称,与孔子并称为“孔孟”。
内容精要
《孟子》是儒家经典著作,全书共七篇。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,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,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“孔孟之道”。
“仁政”思想:孟子仁政主张行“王道”,施“仁政”。何谓仁政?他说:“以不忍人之心”,“行不忍人之政”则为“仁政。”(《孟子·公孙丑》)即强调君善政才能仁。他反对春秋五霸,他强调“义战”,并说“春秋无义战”,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并言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,主张仁政王道“仁者无敌”。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有益的。
孟子的王道仁政还包括“民贵君轻”思想,即重人民,强调民主,他说“人皆可以为尧舜”,还说“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”,“国人百姓皆日可杀,然后察之,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。”并且还有“禅让”的进步主张(即举贤为君)。孟子的仁政从孔子的“亲亲”发展为“祥让”,甚至大胆提出君主也可举贤,大胆地向以血统关系世袭的君主世袭制提出了挑战。
“性善”道德观: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的核l心,是建立在孔子的“仁学”基础上的。包括仁义礼智四性,性善是孟子仁论的基础。
孟子认为性善是与生俱来的,如他说: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”即比喻人性是一种本能,这有它的合理内核。但认为人的性情是“本善论”又未免失之于绝对化。荀子的性恶论恰与孟子相反,认为人性本恶,如曰:“人之性善,其善者,伪也。”(《荀子·性恶》)孟子也看到了人性是比较复杂的,如他说:“有性善有性不善”,但他坚信,人性是可以恢复其本来面目——“善”的。他说:“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舜。”(《滕文公上》)就是说,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善人。
“仁义”伦理观:孟子继承孔子的“仁”,在“仁”的基础上提出仁义并重,并把仁与义礼智相联系,建成一个以仁为纲,义、礼、智为目的“仁义学”思想体系,提出“居仁、立礼、由义”,他说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;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术,哀哉!”又日:“亲亲,仁也;敬长,义也;无他,达天下也”。即言,仁是人的良心,义是人的正道,以及“仁”包括孝敬在内。孟子还提出为了义,甚至可以舍生取义。如《孟子·告子》日:“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=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即是。孟子的仁对孔子的仁是有突破的,孟子仁义并重,并且认为任何人都应该行仁道,大胆地提出:“暴君可诛”,告诫人们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”,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成为反映中华民族气质的千古警句。
上一篇:高中语文常考情景默写名句及答案
下一篇:高中语文知识: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